名稱 | 圖樣及現象 | 原因分析 | 預防與處理 |
---|---|---|---|
發白 |
現象:漆膜干燥過程中或干燥后呈現出乳白色或木紋、基材底色不清晰的現象。 |
空氣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陰雨潮濕天氣最為常見; 涂料中混入水分; 稀釋劑揮發速度太快。 |
降低室內濕度,避免在高濕環境下涂裝。相對濕度高時,在底/面漆中加入適量的防白水,添加量不超過3%,并避免厚涂。PU/NC防白水不同,切勿混用; 空壓機要及時排水,安裝水分過濾裝置,氣管中的水要及時排放; 選擇與季節相適應的稀釋劑; 噴涂過程中出現發白時,可以將稀釋劑中加入適量的防白水噴涂。 |
針孔 |
|
素材表面處理不良,導管過深,填充困難; 涂料粘度過高或一次性噴涂過厚,致使素材導管內的空氣和涂料中的溶劑無法揮發; 前一道漆膜未徹底干燥就再次噴涂,且表面漆膜干燥過快; 涂料與被涂物溫差過大; 溫度太高,靜置自然干燥時間短,溶劑未充分揮發; 使用錯誤或不良的稀釋劑; 反應型涂料添加過多的硬化劑或錯用固化劑。 |
素材砂光要徹底,導管太深時可適當填充導管; 適當調整涂料粘度,薄涂多次; 多次噴涂時,間隔時間要足夠長; 被涂物表面與涂料溫度適宜,溫差太大時,適當添加慢干溶劑或選用慢干香蕉水; 板件進入烘干房之前,要完全待干,確保溶劑充分揮發; 使用正確的稀釋劑; 油漆調配比例要正確精準; 已有針孔的產品,重涂之前,務必徹底打磨,視狀況加噴一道香蕉水。 |
氣泡 |
現象:漆膜干燥過程中,滯留于漆膜內的氣泡強行突破漆膜逸出時留下的泡孔,未破面使漆膜隆起的現象稱為氣泡。 |
涂料粘度過高或一次性厚涂; 溫度過高; 導管太深,填充困難; 稀釋劑揮發速度太快; 多次噴涂時,底層未充分干燥,就連續噴涂或砂光不良; 空氣壓力過大; 氣管中含有水分; 木材含水率過高。 |
適當調整涂料施工粘度,重涂時間隔時間要足夠,不可一次性厚涂; 烘干房溫度作適當調整,進入烘干房之前,確保完全待干; 對底材進行適當填充,確保打磨到位; 選用與季節相匹配的稀釋劑或適當添加慢干水; 多次噴涂時,適當延長待干時間并確保打磨到位; 氣壓與油壓調整適當; 空壓機做到勤排水; 控制好木材含水率; 已產生氣泡的板件要打磨、整修后再涂裝。 |
慢干/不干 |
現象:施工后,漆膜經長久時間仍未干燥或干燥不完全。 |
空氣濕度大,溫度低; 基材含水率過高; 一次性厚涂或底層未充分干燥,就進行下一道工序。 |
避免低溫或高濕環境下施工; 確?;母蓛魺o污染,控制好基材含水率; 按照推薦施工工藝,薄涂多次。 |
桔皮 |
現象:漆膜表面不平滑,如橘子果皮,呈現凹凸的狀態。 |
涂料粘度過高,空氣壓力小,霧化不良,涂料不能流平; 噴槍調整不到位或操作不當,空氣量多,噴距太近; 環境濕度太高,干燥過快,不能流平; 用槍吹干表面,風干過快,涂料不能充分流平; 稀釋劑快干,涂料成膜快而不能流平; 涂料未充分攪拌混和,影響流平性; 涂層之間砂光不良; 涂料本身性質不合; 慢干水加入過多。 |
調整涂料施工粘度,調節空氣壓力,改善霧化狀況; 熟練掌握噴槍使用方法; 改善涂裝現場溫、濕度; 控制出氣量,防止在有風處涂裝; 改用相匹配的稀釋劑; 涂裝前、使用過程中,涂料要充分攪拌; 涂層之間確保打磨到位,不可厚涂; 選擇流平性較好的涂料; 適當添加慢干水,不可過量; 已產生桔皮的板件,要打磨后再涂裝。 |
砂紙痕 |
現象:漆膜干燥后,出現砂紙砂過的痕跡。 |
素材砂光時,逆木紋打磨產生砂痕; 使用過粗的砂光材料; 漆膜未干就砂光; 固化劑添加量不夠; 涂料過期變質; 稀釋劑慢干或在要求時間內不干; 砂紙表面粘留漆灰,砂光時會有移動痕跡。 |
順木紋方向砂光; 選用適當型號的砂紙; 漆膜完全干燥后,方可砂光; 固化劑添加適當,調配比例要精準; 停用過期變質的涂料; 選用相匹配的稀釋劑; 砂紙使用一段時間后,檢查是否粘留漆灰并及時更換; 出現砂痕的板件,要重新砂光后方可再涂裝。 |
流掛 |
現象:因漆膜噴涂不均或一次性厚涂而引起的漆膜表面局部產生流動的現象,嚴重時似冰柱狀。 |
涂料粘度過低; 涂料慢干或溶劑慢干; 噴涂量過多,噴槍移動速度慢,噴涂角度或距離不當,涂料分布不均; 噴槍保養不良,氣孔堵塞以致油漆噴出時分布不均; 空氣壓力不夠或忽高忽低,油量與氣量調控不當。 |
涂料施工粘度調整適當; 選用適當的溶劑,調整涂料干燥速度; 噴槍移動速度、角度、噴距、噴幅調整適當 加強噴槍保養; 確??諝鈮毫Ψ€定,油量與氣量調整適當; 已產生流掛的板件要打磨平整后再重新噴涂。 |
光澤不均 |
現象:漆膜呈霧狀,不能達到預期光澤或光澤錯誤。 |
被涂物表面粗糙,砂光不良,漆膜未完全覆蓋; 噴涂時噴槍重疊不均勻,造成漆膜不均; 涂裝后,未充分干燥即研磨砂光,拋光或拋光蠟太粗; 消光涂料攪拌不均,致使先后涂裝的產品光澤不同。 |
選用細度適當的砂紙打磨,砂光到位,并確保噴涂量足夠; 按標準動作噴涂,噴幅重疊要均勻; 待漆膜完全干燥后,徹底砂光,選擇細度適當的拋光蠟,確保拋光到位; 消光涂料要攪拌均勻; 對于光澤不均的板件,輕砂后再重新噴涂。 |
顆粒 |
現象:漆膜干燥后,板件局部或整體表面分布不規則形狀的凸起顆粒。 |
灰塵污染,砂光不良; 涂料粘度高; 稀釋劑揮發速度過快; 油泵、油桶有殘渣微粒,涂料未過濾或過濾不到位; 稀釋劑溶解力差; 反應型涂料中固化劑多加或未均勻攪拌; 氣量過大,噴距遠; 漆霧污染漆膜。 |
徹底砂光后,將板件表面漆灰擦干凈,保持涂裝車間潔凈; 調整涂料至合適施工粘度; 選用相匹配的稀釋劑; 噴槍、油泵、桶、攪拌器等保持潔凈,涂料充分過濾; 選用溶解力強的稀釋劑; 固化劑添加精確適當,確保涂料充分攪拌均勻; 規范噴涂手法,合理調整噴槍; 避免漆霧二次污染; 對于表面有顆粒的板件,要徹底砂光后再重新噴涂。 |
開裂 |
現象:漆膜表面生成線狀、多角狀或不定狀的裂紋的現象。表現形式為:微裂、細裂、龜裂等。 |
基材含水率過高; 噴涂量過多; 固化劑添加過量或使用不當; 底、面漆性質不合; 涂料過期變質,顏料、粉質過多,干燥速度過快或混入裂紋漆; 涂料攪拌不均勻。 |
控制基材含水率<10%; 涂布量要適當; 固化劑添加量務必精準,使用品質良好且相匹配的固化劑; 選用底、面漆相匹配的產品; 停用粉質過多、混入裂紋漆的過期變質涂料; 涂料在使用過程中要充分攪拌均勻; 已經發生開裂、脫層的板件,要徹底砂光后再重新噴涂。 |
脫層 |
現象:漆膜附著不良,經少許外力或甚至未經外力,即呈現涂膜脫落現象 |
基材含水率過高,底材過于松軟; 底層過于光滑,打磨不到位、不徹底; 打磨后放置時間過長; 噴涂前基材表面被污染,粉塵未清理干凈; 底、面漆不配套。 |
控制基材含水率,底材松軟時不要選用硬度高的涂料施工; 底層打磨要徹底到位; 打磨完成、清掃干凈后即噴涂; 避免基材表面被粉塵二次污染; 使用配套產品。 |
露底 |
現象:色漆施工時,漆膜已足夠厚,但干燥后,局部或大面積仍出現顯露底材的現象。 |
涂料貯存時間太長,顏料沉底未攪拌均勻; 稀釋劑添加量太大,看上去噴涂很厚,實際揮發干燥后漆膜較??; 色漆本身遮蓋力不夠,樹脂多,顏料含量少,遮蓋力下降; 施工中漏涂; 底漆顏色深,面漆顏色淺。 |
確保涂料未過期變質,使用前充分攪拌均勻; 按推薦配比添加稀釋劑; 增加色漆本身顏料含量,以提高遮蓋力; 按推薦工藝操作,避免漏涂; 底漆、面漆顏色不宜相差太大。 |